1. 首页
  2. 订阅
  3. 正文

1月份贷款数据创记录:钱去哪里了(一月金融数据 个人贷款)

#2月财经新势力#

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:

1月份金融数据不负众望,实现“开门红”,贷款都投向了哪里?

央行日前公布了2023年1月份的存贷款等金融统计数据,果然不出市场所料,经过2022年持续了一年的降准、降息,特别是去年底疫情的放开,今年1月各项金融数据均创出了新高,尤其是新增贷款较多,数据亮眼。那这么多钱都流向哪里了呢?钱流向哪里,机会就在哪里,今天的视频不吃不喝也要看完!

首先,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存款数据呢?截至1月末,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65.39万亿元,实现了12.4%的同比增速。整整新增了6.87万亿元的存款,而这其中增加的居民存款占到了90%以上,为6.2万亿元,这是去年12月新增额的215.3%。这下子可以理解为什么过完春节之后,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提前还房贷的热潮了吧?说明部分居民手中的钱还是不少的。

1月份居民存款新增6.2万亿元,这个数据大的有点惊人,历史上很少出现1个月内新增这么多存款的。之所以出现如此幅度的增加,主要原因就在于,今年的春节正好是1月份,而春节期间,社会上对资金需求比较多,大家要购置年货、走亲访友,同时,很多企业也会有春节期间发过节费、给红包的习惯,因此,大家都不太愿意这个时间去投资,而是将钱暂时存在银行中备用。此外,2022年底以来,银行理财收益率大幅走低,这也导致大批居民将理财资金赎回,在暂时没有更好投资出口的情况下,要么选择定期存款,要么暂时先放在银行中择机而动,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。据报道,2022年底的时候,银行理财总体规模出现了下降,很多基金都遭遇了赎回的压力。而同一时期,银行的大额存单却供不应求,很多时候都要靠拼手速才能抢到。

那么,居民存款增多是不是好事呢?存款增多说明国人更加有钱了,没什么不好的,但是,通常情况下,居民只有在资产价值和收入水平不确定性较大的时候,才愿意更多的储蓄,因此,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,储蓄过多不见得一定是好事。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促进消费,而存款增多表明当前的消费情绪依然没有被完全调动出来。也正因为此,反而进一步说明,我们国家的政策空间还是很大的,如果政策得当,后续的资金是很充沛的,随着疫情放开后,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出台与发力,各行各业重新启动,推动了就业率的上升,以及居民信心的逐渐恢复,相信这些储蓄资金会逐渐流向消费、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,而不是滞留在金融系统之中。

其次,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贷款数据呢?截至今年1月末,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9.75万亿元,实现了11.3%的同比增幅。整个1月份,新增了4.9万亿元的贷款,较上年同期多增了9227亿元。这4.9万亿元的单月新增规模,是创纪录的,并且超出了之前市场的普遍预期,大家都没想到,1月份的信贷会突然井喷,发放出去这么多钱。

为什么会出现信贷井喷呢?一方面,这是金融政策靠前发力,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宏观调控的结果。从2022年开始,国家就鼓励甚至是督促金融机构多放贷款,以此来稳经济、稳就业,但去年的疫情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,企业和居民个人的信贷需求有限。自从疫情放开后,现在我们已经平稳度过了感染高峰期,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居民生活,都基本上回归到了正常状态,信贷需求增加也自然导致金融机构放贷的增加。就在1月10日,央行和银保监会还专门组织部分银行机构开了一个座谈会,主要内容就是部署金融支持稳增长的举措,可见,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讲,是乐见信贷大幅增长的。同时,这也充分反映出,前期我们各项稳经济政策落地后逐渐发挥了作用,企业和居民的预期也开始好转。

另一方面,这也是金融机构自身主动选择的结果。因为在通常情况下,年初是各大金融机构贷款额度较为充足的时候,而且这些金融机构也愿意提早放贷,毕竟早放贷就可以早收益,有助于提前锁定客户和利润。从历史上看,几乎每年1月份的信贷投放,都是当年的最大值。

最后,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MI和M2的数据呢?MI又称狭义货币,M2又称广义货币,这主要是从流动性的角度对货币资金进行的划分,MI通常可以理解为现金加活期存款,而M2则可以理解为在M1的基础上,再加上定期存款。截至今年1月末,广义货币余额为273.81万亿元,同比增速为12.6%。狭义货币的余额是65.52万亿元,同比增速为6.7%。可以说,1月份,无论是狭义货币还是广义货币,也都出现了大幅增加,特别是广义货币,增速创下近6年的高点,也高于此前市场11.8%的预期。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大幅上涨,和企业活跃度的增加有着很大的关系,反映出企业的信心正在逐渐的增强,同时,存贷款的大量增加,以及财政靠前发力,也推动了广义货币的增加,这说明此前降准、降息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见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。 那么天量的贷款资金,都投向了哪些领域呢?

数据显示,1月份新增的4.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当中,个人贷款占比很少,企业贷款占到绝大多数,占比高达95.5%,合计4.68万亿元。而企业新增的这4.68万亿元贷款中,又以中长期为主,中长期贷款占到74.8%。由此不难看出,天量信贷资金,基本上都流到了实体经济中,而且是以中长期资金支持为主。一般情况下,只有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,才愿意借入期限较长的中长期贷款,目的是扩大再生产,这说明,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,对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日益增强。那么,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,资金都投向了哪些实体经济领域。

第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。比如,像交通、运输、仓储,水利、热力、电力、燃气,环境和公共设施等等,这些都属于基础设施方面的范畴,这是我们国家多年来的投资重点,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事业,每次要促进经济增长,基本上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。关于这一点,从最近几天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能看出部分端倪,关心股市的人都知道,最近几天,工程建设类股票是整个资本市场中,上涨比较快的板块之一。特别是2022年,国家新推出了几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,有力推动了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的较快增长。

第二个就是房地产。目前,我国再次确认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,房地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,它涉及的次生领域太多了,包括建筑、装修、水泥、钢材、家电等等几十个上下游产业,因此,房地产对我们国家来说,实际上起到了为经济托底的作用,房地产稳了,宏观经济就会稳。信贷支持房地产,主要还是支持一些符合条件的开发商,一方面是让他们加快施工进度,杜绝烂尾楼和房企暴雷这种经济伤疤的继续存在,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房地产的稳定,带动上下游产业的稳定,进而稳定整个宏观经济。

第三个就是制造业。制造业是立国之本,在我国经济稳增长中起到“压舱石”的作用。我们国家拥有全世界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,是妥妥的制造业大国,但是离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,特别是我们在芯片等一些高科技领域,还存在着被国外“卡脖子”的情况。所以,我国的制造业目前正处在由大向强的转变过程中,这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。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,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高位增长,新增的各项贷款中,投向制造业的比重也是最大的,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企业和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金融活水流向了工厂车间、田间地头,现在,到工厂、车间走访就会发现,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。

第四个领域就是消费。截至今年的1月末,居民贷款增加了2572亿元,其中,中长期贷款占到86.7%,为2231亿元,短期贷款占到13.3%,为341亿元。这里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以房贷为主,而居民的短期贷款,则主要是以消费贷为主。去年下半年以来,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,疫情后,特别是今年春节后,据媒体报道,有的地方售楼处重新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人声鼎沸局面,被认为是房地产小阳春提前到来,大家压抑了三年之久的购房需求,近期得到了一个集中的释放,从而推动了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增加。

此外,像中小微企业、绿色经济、三农等领域,也都是信贷投放的重点。从以上这些实体经济来看,我国信贷投向的领域,基本上都是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。

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信贷飙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?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?

最近几个月政策面上暖风频吹,1月份的金融数据又实现了“开门红”,这不仅仅是银行放贷积极性的提高,也是企业对信贷需求回升导致的,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,银行的资金是放不出去这么多的,这反映出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,企业预期明显好转,显示出新的一年里,我们的经济复苏已经开始集中发力。2023年第一季度,信贷资金的飙升,为我国经济复苏打了一针“强心剂”,经济有可能出现一波反弹,而且反弹的幅度应该还不会很小,一季度经济超预期增长将成为大概率事件。

那么,开年1月份信贷数据的这种超预期增长,是否具有可持续性?会不会上演虎头蛇尾的行情呢?其实,这种担心可以理解,但没有必要。从目前的态势来看,后续的信贷需求依然会比较强劲,金融数据虽然不太可能一直保持像1月份这么高的增长水平,但也绝不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,如今,金融系统已经被成功的动员起来了,惯性使然,信贷数据将会在高位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至于这段时间到底有多长,则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势,以及监管部门的态度。

与欧美国家相比,我们国家货币政策依然还有不小的放松空间,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,央行2022年最后一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后,我国大型银行的存准率依然高达9.75%,中型银行是7.75%,小型银行则是5.0%,这样的存准率依然具有很大的下调空间,未来,只要监管部门愿意,金融市场上信贷资金将会是源源不断的。对存款准备金率还不太懂的朋友,可以点我头像关注一下,去看我前面的视频,之前讲过很多遍了,今天就不再展开细说了。

当前,决策层稳增长的决心可谓是前所未有,要把3年遗失的都补回来。而欧美国家的通胀势头已经被遏制,美联储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已经下降,也给我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。正因为此,预计央行不会只满足于1月份的信贷飙升,而是会再接再厉,来一次火上浇油、锦上添花。今年的一季度内,央行完全有可能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,甚至不排除下调一年期LPR利率的可能性,下调幅度大致应该为5个基点。

当然,央行最可能采取的措施,依然是通过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为最急需帮助的行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性举措,定向“输血”、精准滴灌。此外,不仅仅是央行一家,财政政策在今年也会继续发力,预计3月份,会看到很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,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,继续向市场发出全力以赴稳经济的明确信号。因此,今年的经济复苏一定会到来,如果不出意外,全年的经济增速大概率会在5%以上。大伙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!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人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angrang.cn/dy/64897.html